翡翠的净度和宝石的净度一样是影响其质量最重要的因素之一,有时可能还是影响其价值最重要的因素,它对价格的影响因子有时可超过其他因素的总和。
关于净度的理解,有人把它和裂纹(裂绺)分别并列考虑(欧阳秋眉,1997;崔文元,1997;张蓓莉等,2000),也有人将两者合并在一起考虑(程先耀,1989;摩,1993; 丘志力,2000)。考虑到两者性质相似及对翡翠价值影响的一致性,为简化起见,此书按后一种理解说明(表7-4)。
在影响翡翠的净度因素中,裂纹是最具破坏性的,其次是一些黑色的原生矿物包裹体,即所谓黑屎和黑斑;而白棉或一些翠性及次生的一些翡翠雾状物的影响较少。在评价净度因素时,除了包裹体和瑕疵的种类,其可见性及其与主体翡翠颜色的协调性亦不容忽视;另外,这些包裹体或瑕疵对不同种类翡翠饰物的影响也不相同,其中对首饰及手锡等“光身”翡翠(即表面是光滑抛光的)的影响最大,对花件及雕刻件的影响较小。
一般而言,可以达到首饰级的翡翠,瑕疵一般很少,即使有也只会在不显眼处,否则其价值将大打折扣。而对于一些花牌料或者是饰品类的翡翠,杂色和微裂纹通常是存在的,这也是玉石行内因材施艺的重要方面。凡是高质量的翡翠花件,工艺师都会尽量将杂色挖走和利用微裂纹所在的位置进行雕刻处理。而可见杂色或裂纹的花件及手镯都不可能是高品质的翡翠饰品。
对于大件的翡翠摆件,杂色和裂纹通常也是难以完全避免的,要视其对整件工艺品美感的破坏程度而定。有时一些杂色如被作为俏色利用,而与其他的颜色相得益彰,浑然一体,反而可增加该件工艺品的美观及艺术性,这种杂色就可不作瑕疵论。对于裂纹,无论工艺师已作何种方法的处理和掩饰,只要存在总是会降低玉器的价值。
在评估翡翠净度时,有必要对裂纹和石纹作一些鉴别,两者对翡翠价值影响的程度是不同的。玉石行内所说的石纹是指在翡翠内存在而在外表则难以判断的纹理。它们大多是在翡翠早期形成的地质过程中受内部应力作用产生的,在其后的地质过程中往往又被后期的矿物充填愈合,因而它们一般是封闭型的。石纹在透射光照射下容易辨认,而反射光下并不明显或只呈现出透明度变化或“翠性”较强的感觉,它们对翡翠的耐用性及外观的影响较小。
裂纹却是一些通达翡翠表面的损伤。它们可能是在地质过程中受应力形成的剪切或张性裂隙,并没有披后期矿物愈合,也有可能是石料在开采加工或饰用过程中受到破坏产生的。但不管是哪种方式形成的,只要翡翠存在这种在白光反射下即可观察到的裂纹,其价值至少降低1/3以上。凡是在一些已抛光的翡翠表面用指甲去刮摸可感到明显阻碍的纹理,都可视为裂纹。